栗子

盲井深处尚有微光——《盲井》(2003)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部结局大快人心的电影,杀红了眼的“坏人”唐朝阳最终被同伙一记榔头放倒,单纯善良的16岁辍学少年元凤鸣意外获得了大笔抚恤钱款。惩恶扬善,好人一生平安,这向来都是中国人心目中完美的大团圆。然而,随着影片结尾元凤鸣茫然地抬起头向上望去的目光,高耸的砖砌烟囱里飘出的青烟融入天空,我的心情却随即沉入井底。

       在我眼里,这属于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品。自然光,无配乐,大量的原生态演员,简单的台词,纪录片的拍摄机位,揭露社会现实。影片发生的背景真实可以触及,尤其对出生在一座以产煤闻名城市的我来说更是毫不陌生。城郊四邻八县,或平原或深山里,散落的大大小小的煤矿,犹如这座城市身上的黑痣,每一个都是深刻的印记。也许就在不久前,还听爷爷说起,我家的一个远方亲戚,在附近山上的一个私人煤矿上,因瓦斯爆炸而死去。矿难对这座煤城而言,如同喝水被呛一样稀疏平常。在这里,生命个体的陨落之于被贫穷折磨良久的家庭来说,其痛远没有大笔的赔偿抚恤金来的实际。

       一个优秀的现实主义导演,正应当长于从最常见的社会生活中挖掘充满矛盾却又不脱离纪实轨道的题材。这样,影片才能真实不枯燥,生动不造作。显然,《盲井》就是这样一部作品。矿难虽常见,但人为的有组织有预谋的“矿难”并不常见。讲故事,摆细节,真实呈现,淡然叙事,不动声响地制造冲突,直到最后矛盾激化。导演功力可见一斑。

       然而,它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此。

       影片的结尾难道真的就正如你我所愿大快人心么?唐朝阳是否真的就是十恶不赦死有余辜?贫穷所致的“恶”是否也有底线?

       电影中唐朝阳和宋金明的“恶”是典型的穷生恶。既然如此,这恶就不会是绝对的恶。两人一起时,总能听到他们提到家中的老婆孩子,是贫穷让他们背井离乡,是肩上对家庭的责任让他们最终选择了一条敛财捷径,贫穷让人疯狂,然而贫穷之下,却也仍有底线。对宋金明来说,也许是元凤鸣的天真好学让他想起了家中也在上学的孩子,也许是元凤鸣对他这个“二叔”有点弄假成真的亲情触动了他的心。不论是什么,宋金明因贫穷而生的“恶”遭遇了良心拷问和个人底线,为了守住这样的底线,他在摇摆不定中救了元凤鸣一命。

       我相信最为疯狂的唐朝阳也会有自己的底线,也会有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记得有一幕,唐朝阳对迟迟不愿动手的宋金明说:“咋?同情啦?”我想能问出这样的话来至少说明唐朝阳心底也有一个认同,觉得像元凤鸣这样的孩子是容易让人同情的。只是也许对那时的他来说,廉价的同情心和赚钱的热望相比太微不足道了。

       这样的在每一个普通个体身上都存在的“底线”,也许就是盲井之下的微光。它虽然熹微,但却足以在局面失控的时候穿越黑暗,成为指引道路、走出迷途的希望。 



      
       p.s. 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之于中国电影市场,也恰如这盲井深处的微光。虽力量薄弱未成气候,但却让人不至于心沉至底,时时有惊喜,充满希望。

       后记:现在是夜里两点半。第一次写影评,感觉想表达的太多, 不知道怎么才能从一开始就找到一条清晰的线。写到一半时才填了标题。前面看起来有点跑题。看来还是需要多看多思考多写多练。


评论
热度(3)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